欢迎来到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官方网站!
教育部统招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

校训:海纳百川   经世致用

使命:成就一学生 幸福一家庭

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2023年工作要点

发布日期:2023-02-20 浏览次数:1658
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全国、全省教育大会精神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聚焦学院发展目标,紧扣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心任务,瞄准招生就业、人才培养、质量提升、产教融合、治理水平等重点领域,强化党建引领,夯实重点建设内容,深化教学改革,狠抓内涵建设,加大加深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,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。

一、强化政治引领,以高质量党建凝聚发展动能

1.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。贯彻落实“董事会领导、党委监督、校长负责、教授治学、民主管理、社会参与”的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,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有机统一,充分发挥党委“龙头”、支部“堡垒”、党员“先锋”作用,发挥工会、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,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座谈会、学生代表大会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,凝聚全院上下干事创业激情,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。

2.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、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,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。创新学习形式,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。让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更加入脑入心,确保学习全员全程全覆盖,切实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,不断深化理论武装工作走深走实。

3.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。实施党建引领工程,压实各党组织党建主体责任,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党建“双创”,做好教师党支部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突出“党建+”引领作用,打造出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彰显绿海特色的基层党建品牌。组织开展党务干部和党支部书记培训工作,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100名左右。争创省级以上党建样板党支部1个,标杆院系1个和四星级党支部1个。

4.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。充分发挥“大思政课”育人作用,坚持“开门办思政”,把合肥红色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。深化“三全育人”改革,完善“五育并举”人才培养体系,将劳育和美育与专业教学、社会实践、创新创业相结合,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依托“党建文化广场”“党建文化馆”“智慧思政教室”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基地,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。将师德考评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,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。打造“政治强、情怀深、思维新、视野广、自律严、人格正”的教师队伍。

5.加强干部队伍建设。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,分层次举办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,深化干部不足提醒促成长制度,切实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执行力。稳步压茬推进干部选拔任用配备工作,切实转变工作作风,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储备,完善干部轮岗、轮训、年轻化制度。

6. 抓好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。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,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、阵地管理和宣传思想队伍建设。严明课堂教学、教材、新媒体平台等意识形态安全底线、红线。加强敏感信息发现,建立敏感信息“零”报告机制,做好统一战线、宗教、少数民族工作。

7.加强民主政治和“幸福绿海”建设。推进校务公开,搭建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平台,确保教职工对学校建设发展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和监督权关心教职工工作和生活,落实政策范围内的福利待遇。

8.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。持续贯彻落实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》,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“一岗双责”。抓好作风建设,切实推进“清廉绿海”建设,定期开展纪律教育、警示教育,强化政治监督,督促党员干部把“两个维护”体现在工作全过程。

二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系统构建具有绿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

9.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(课程思政)建设。实施“六个一批”建设项目,打造一批“大思政课”建设品牌项目,凝练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,着力建设“思政课程+课程思政”的大思政体系,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“大练兵”、全贯通,推动职教思政课“教材、教师、教法”改革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,深化教书育人内涵,积极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、举止行为;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,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,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。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、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。开展学校课程思政(思政课程)公开课比赛。大力推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,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,积极打造有思想、有品质、有温度的思政“金课”,提高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水平,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,实现教学育人。

10.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。推动优质资源助力教学,完善包括通识教育模块、职业能力基础模块、职业能力核心模块、职业能力拓展模块,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。促进教科研成果转化发挥教学督导作用,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,加强考核,强化结果应用,建立研讨教学常态化机制,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。

11.持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。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,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.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,提升国防素养,完成2023年应征入伍目标任务。促进“5S+”学生公寓管理,形成品牌完善各类资助体系,建立感恩教育、激励教育常态化机制。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,开展“阳光护航”心理育人宣传季实践活动。扎实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学习系列活动。开展“爱国、感恩、社会实践、职业规划”星青年主题教育活动,组织《星青年文化手册》和《新时代中国青年》白皮书的学习。

结合学生自我发展育人规划,为其在校园生活的不同阶段,设计理想信念、能力素质、个人才艺、实践历练等星青年素养学分,促进其成长成才。按时完成2023级新生心理普查,依据普查结果,建立学生心理档案,排查“严重心理危机”学生情况,确定心理危机风险等级,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度。把握特殊节点关键期,如5.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.10精神卫生日等,集合全体心理教师智慧,部署落实“心理健康教育系列”活动,并做好后续宣传工作和总结反思。完善语言文字保障机制,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,推动语言文字达标建设,切实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语言传承发展。

12.不断加强学工队伍建设。加强学生管理研究,培育德育骨干管理人员20名,形成德育特色案例1-2个。依托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、素质大赛,以赛促建。建立青年导师培训体系。从老师新入职开始,规划星青年导师成长路径,划分不同阶段,设置不同内容,让老师们通过对星青年理论的学习研究、践行历练,逐渐成为星级星青年导师。打造职业化队伍。通过分组研究、专项课题等创造条件鼓励学管人员向专业化、职业化、专家化方向发展,实现每位辅导员年均发表1篇思政论文或撰写1篇工作案例,努力造就一些思想政治教育、心理咨询辅导、职业生涯规划、学生事务管理等学生工作的骨干和专家。

三、聚焦内涵建设,推进高水平职业大学建设工作

13.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。压茬推进“双高”建设,督促、指导各单位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,全面做好省级“双高”建设申报工作,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,与绩效和评先评优挂钩。补缺补差高水平大学指标短板。培育省级教学成果奖1-2项立项,省级以上教改项目8-10项,做好学生国省技能大赛、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项目的备赛打磨,力争国赛获奖1-3项、省赛获奖20项以上,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赛获奖1-2项。加大数字创意协同创新中心与行业企业特别是“一带一路”企业深入合作;加大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、应用推广、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,建立技术成果孵化转移新体制,鼓励教师从事成果开发和转化活动,探索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改革。

14.推动专业(群)高质量发展。按照“强优、扶特、育新、调弱”思路,重点打造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群,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、动漫制作技术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、大数据与会计和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群建设,修(制)订和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。

15.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

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,加强教学管理,狠抓课堂纪律,持续提升师德师风水平。实施“引培并重、多措并举、精准引才”工程,建立名师培育、骨干培养、新秀培训等不同等次培训机制,完成国培100人次、省培200人次、院培500人次、企业(行业)锻炼100人次等工作任务,完成每个专业群培养2-3名领军人才任务。加强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认定、教师教学(科研)创新团队建设、教师培训培养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参赛、兼职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等任务,加强高层次师资和能工巧匠引进力度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,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,结构合理,师德高尚的师资团队,引进高层次博士学位人才15名。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人才15名。引进和培养“双师型”教师50名。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行业指导老师50名。安排为期三个月赴企业实践教师50名。

16.努力提升教科研水平。加强与建设合作,扩宽科研课题来源,增加专利授权数量,争取实现成果转化。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、课题(项目)研究、编写教材、科技研发及转化,打造院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、院级教学创新团队3个,建成科技推广示范基地3个。

17.推动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。强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。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,有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和重要项目。创新校园文化品牌。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,推进“一校一品”校园文化建设,建设特色校园文化;推进实施“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”,支持师生原创歌剧、舞蹈、音乐、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;建设美丽校园,实现校园山、水、园、林、路、馆建设达到使用、审美、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;广泛开展“我的中国梦”等主题教育活动,推选展示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。

三、聚焦产教融合,持续提升开门办学水平

18.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。全方位加强产业学院、产学研基地、协同中心建设。拓展用人市场,开展订单培养,每个二级学院拓展新增合作单位20家以上,其中新增实训基地5家以上、新增就业单位10家以上、“双师型”教师培训基地3家以上,拓展新增其它合作5项以上;每个二级学院至少培育2个校企协同育人典型。

19.狠抓招生宣传和就业创业。继续开拓生源基地,扩大地区生源数量。实施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、大学生基层就业等行动,拓展就业渠道,加强就业木难毕业生帮扶和援助工作,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,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%以上,年终就业率97%以上。做好2023级新生录取工作,注册2023级学生学籍。

20.大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。广泛开展退役军人、职业农民、下岗职工、企业员工等各类培训。新建省级培训基地(平台)1个,政、企、校共建培训基地(平台)2个,新增培训项目5个,全年培训项目20个以上各类培训2万人次,达到“双高”建设标准。继续教育规模达到普通在校生规模的6000人次以上。3年年均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次达到普通在校生规模的,筹备社区教育示范基地1个。继续搭建自考助学中心平台,扩展自考助学中心专业。完成专业申报,争取增加新专业。筹建本科函授站,加强与中国石油大学联系,年底进行申报,争取获批建站。

21.促进对外合作交流实现突破。发挥好丝绸之路大学联盟“一带一路”职教联盟作用,寻求新合作项目,力求新突破。依托省教育厅留学服务中心资源优势,为师生提供出国进修、深造、留学和工作项目,积极寻求国际交流新路径稳步推进内部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。

22.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职能。推进依法治校,完善各项管理制度,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,强化督查督办工作,加大重点工作检查力度,切实提高决策执行力,提高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水平。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,增强二级学院自主权。

23.提高经费管理效能。继续完善学院财务管理制度体系,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。完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,做好预算绩效评价工作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。完善资产购置预算管理,做到无计划不采购、无预算不采购,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和服务水平。通过收购、重组逐步推进学院及关联单位历史积债问题解决,多渠道筹措教育和办学经费,做好开源节流、增收节支工作,确保学院教学活动和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。全院教育经费、科研经费及其他经费的收支、核算和管理工作。开展财务分析,监督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。定期清查账目,加强财务监督,维护学院财经秩序。按要求编制报表和年度决算报告。参与学院基建、维修等各项工程预决算以及大宗物品采购的审核监督。

24.推进智慧校园建设。提升智慧校园建设水平和承载能力,加强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整合共享、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教师信息化培训,推进混合教学深入开展,深化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。加强网信工作队伍建设,提高网信工作管理服务水平。

25.做好图书、保密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。加快推进新图书馆全面开馆工作,提高图书采购质量,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,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不少于3项,数字资源的推广和使用培训2次,力争使图书馆入馆人数达到2万人次。高质量完成2023年度全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。

26.加强后勤保障服务。大力推进省级平安校园、绿色校园建设,积极探索公寓、餐厅多元化经营模式,不断提高师生餐厅饭菜质量加强食品安全管理,坚决消除食品安全隐患。

27.维护校园安全稳定。充分发挥平安学校建设工作委员会作用,完善立体化、链条式、全覆盖的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机制。完善学院维稳安全考核制度,常态化开展重大决策稳定安全风险评估和分析研判,分阶段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。加强涉稳信息搜集研判,密切关注舆情动态,细化风险清单,强化风险研判,优化应急处置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落实“乙类乙管”下校园疫情防控与传染病防治工作,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完善消防设施,校园消防安全“零事故”。持续做好宣传教育,推进智能管控建设,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精准化水平。